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

環景大小:
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
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
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

自來水博物館360

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號

西元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今衡陽路)、石坊街(今博愛路)、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1896年(民前十六年)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於八十七年五月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位於台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樞紐地帶,占地面積約20公頃,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還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台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金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園區內還有占地約5公頃的小觀音山,完整保存於淺山底海拔的原生闊葉林相生態,可帶領小朋友進行生態探索課程。
 
View Taiwan專業環景攝影團隊-  Google店家360度環景攝影 讓您的環景不只是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