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

環景大小:
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
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
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

考潭天后宮

高雄市仁武區成功路40號

 天后宮沿革
明將鄭成功率兵遷台後,行屯田政策,組練各鎮將兵,仁武原係荒蕪鰻區,闢為屯田演兵之用,故名曰「仁武」,清制劃觀音里,日據時期改隸台南縣鳳山支廳。民前十一年改「考區」屬鳳山楠梓支廳,民國九年改制稱為「仁武庄」,光復後改稱「仁武鄉」。
「天后宮」坐落於本鄉考潭村內北側,村民淳淳,勤奮相傳祖先係漳泉二州移民,信民遷居之時,曾迎聖母金尊同來,初祀於家宅中,日據時期因受異族統治,宗教信仰多受壓制,日毀壞查禁日嚴,乃於廟址附近東南東方山麓建公館,將村內奉之「天上聖母」「神農大帝」「觀音菩薩」「福德爺」等金尊於公館之中,後地方識士見地方有靈無祠,終非大計,乃起興謅議。
民國十九年,吳坤等十數名信士,首先發起籌建福德祠,獲業主吳慶常等慨獻廟地,續四方贊助,數月祠,境民歡愉,成慶精神得所憑託。
台省光復後,信仰恢復自由,鑒於聖母恩德善化,境內沐浴淫,屢受庇佑,受益匪淺,遂倡興「天后宮」,以為聖母庇所。民三十七年間,村長曾再傳策畫,眾議擇福德祠址建宮,經信民審酌議定,即著手拆祠改築「天后宮」等金尊入宮安奉,業上龕座「天上聖母」「觀音菩薩」與「神農大帝」三神尊並立,容顏或墨或赤或祥或和,左右龕同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此後、及民國五十三年
宮宇因遭風吹雨蝕,柱樑斑駁,顏彩淡褪,成立整建委員會,公推林金先為主任委員著手整建,又增建前,宮貌煥然一新,造至民國七十一年冬,董事長曾慶芳發起增,終抵七十三年春先後築成拜亭嶼鐘鼓樓,並全面翻修以壯觀,宮構至此規模宏舉,雕節華麗,善信敬拜虔誠,絡繹於途。考潭村民賦性質樸,聞悉翠屏岩「觀音普薩」威靈昭著,乃不畏涉,恭迎奉祀。七十年前後由大社「青雲宮」迎奉「神農大帝」同祀,今適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於民國七十九年仲秋,為尋根謁祖,由宮委員吳進村專程湄洲,恭奉「聖母」乙尊歸祀,俗稱「心誠靈」,諸神感民誠摯,靈蹟益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