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

環景大小:
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
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
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

景福宮360

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號

創建年代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年(1745),墾首薛啟龍捐田產20餘甲倡建,草創在先。嘉慶十五年(1810)再由地方善信簡岳等捐獻重建,至嘉慶十八年完竣 ,呈較具規模、堂皇之建築。當時宮廟有前中後三殿,慶成典禮相當隆重且有官員蒞臨致贈匾額,意義非凡。景福宮曾在明治34年(1901)起,被日人徵用部分土地權充『台北師範學校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達四年之久,後來捐售廟產田地二十餘甲以建築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小) 。大正12年(1923),景福宮因應市街擴展政策而向後遷移並大改建,由當時的桃園街長簡朗山主持其事,新格局為五門殿堂、兩殿兩廊,中後殿合併。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雖有『皇民化運動』政策,幸而影響不大(桃園算政令寬鬆區),主要神明祭祀如常,僅建醮停辦。民國38年(1949)中央政府遷台,景福宮為桃園的國軍部隊暫駐,廟埕也被民眾搭棚設攤佔用,直到民國49年(1960)政府整頓市容,才回復廟埕之清靜。民國50年(1961),眾仕紳倡議重修增建,成立「景福宮重建委員會」,推薦徐朝全為主任委員,完竣後恢復停辦三十六年之建醮。之後又有民國65 年、72年、95年之整修而呈今貌。民國74年(1985)經內政部訂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桃園景福宮座北朝南略偏東,是一座面寬九開間兩進兩廊的四合院廟宇建築,位於桃園市最熱鬧的中正路及中山路交叉路口,位置明顯,自清代創廟以來即為桃園市區及鄰近鄉鎮的生活、信仰、祭拜重心, 市區道路以其為中心環繞向四面放射;除了桃園市區外,附近的信仰圈還包括:桃園十五街庄,及八德、龜山、蘆竹部分地區。景福宮正殿主祀開漳聖王,合祀玄壇元帥,兩側配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中央天井兩側的東、西廳奉祀金母娘娘與註生娘娘 。正殿次間及兩側配殿亦恭奉眾多神明,以滿足各方信徒之請託,不分省籍、族群,不分職業、男女或 道教、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