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或嵌入這個環景

環景大小:
設定崁入的第一個畫面為環景
設定目前環景位置為起始點
顯示環景名稱及地址

紙教堂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桃米巷52-12號

1999年的9月21日,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襲擊台灣中部。在震後的第六天,日本「神戶元氣村」的義工們,就趕抵埔里,進駐在謝緯紀念營地達數月之久,與台灣的志工投入搶救、搭建組合屋等行列。而日本的學者、NGO組織也紛紛前來,分享他們的重建歷程與社區營造的經驗,建立彼此跨越國界的珍貴友誼。2005年1月,受邀參加阪神地震10周年紀念活動的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台灣921地震重建區的社區夥伴造訪野田北部時,社區居民在Paper Dome舉辦台、日震災第市民交流會時,得知隨著復興的步履,紙教堂Paper Dome計畫拆除移建,在他上台致詞時,突然迸出:「當Paper Dome功成身退之後,能不能將它移築到台灣,作為台灣和日本在社區營造及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此舉,意外開啟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的契機。
其後,日方成立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執行委員會,並透過教會信徒、NPO組織鷹取社區中心以及野田北部社造協議會等網絡籌措Paper Dome的拆解、海運資金,總共超過400人響應。2005年5月29日,Paper Dome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就進行解體作業,正式劃下十年來在神戶的休止符。「Paper Dome竟然可以成為台灣跟神戶連結的重要象徵,這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一手看著Paper Dome從興建到拆除的神田裕神父說。2005年5月29日,Paper Dome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就進行解體作業,正式劃下十年來在神戶的休止符。「Paper Dome竟然可以成為台灣跟神戶連結的重要象徵,這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一手看著Paper Dome從興建到拆除的神田裕神父說。她的拆解簡單而迅速,連同打包只花了五個工作天,而新故鄉基金會也派員參與拆解作業,詳細紀錄相關細節。6月23日,貨車依序將所有的物件運送到神戶港,搭乘「國家號」貨櫃船前往台灣。
Paper Dome的再生,歷經一年的規劃、一年的申請作業,在附屬設施日趨完工之際,2008年1月25日,「新故鄉」舉辦了「千人立柱」活動,從澎湖、花蓮、台北、台南……超過1千位前來參與立柱活動的朋友,紛紛齊聚在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工程現場,無論老少,掩不住滿臉的興奮,見證Paper Dome的再生工程。在桃米長年推動生態教育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前副主任彭國棟,欣喜地說:「Paper Dome的再生,讓桃米生態村從此有了一個新的人文性地標,社區不論在生態、社造、人文等都會產生更多面向、更多新力量。」